談漢字簡化

2018 修改)

 

文字乃傳遞、延續文明之充分必要工具。文字改革既非一朝一夕之事,更非政治鬪爭之工具,乃關乎文明存亡之大事。因而討論漢字簡化,當以長遠之計為要。考古學家陈夢家说:「文字這東西,關係了我們萬萬千千的人民,關係了子孫百世,千萬要慎重從事。」

 

人類文明發展,先有語言然後有文字,當不致有大爭議。埃及、兩河文化始於象形文字,而後逐漸演變為表音之拼音文字。而(長)江(黃)河文化,很早就意識到「五方之民,言語不通」(《禮記¥王制》)。走上了一條和其他古文化迥異的方向,維持使用圖形符號文字以意為首,讀音為次,進而發展成為不受讀音約束之表意文字,方塊字。數千年來,賴方塊字之傳遞,文化一脈相承,成就了一個凝聚于同一文字的民族(國家)。也造就了一個綿延數千年的文化體系。在交通不便的古代,千百種不同的方言,依仗不因發音而改變的漢字,把語音各異的居民維繫成一個整體,統一了這一片大地的政治、文化與思想。漢字對中華民族而言,是至關重要的。

 

埃及象形文字消失,而當年燦爛輝煌的文化如今安在哉?兩河文化數千年間,經圖像文字、表意文字、楔形文字、拼音文字的變化,并成为欧洲字母文字的始祖。如今除了古蹟,給今人畱下了什麼文化遺産?古印度文也是字母文字,而後改變、消失。古印度歷史也隨之消失。反觀使用表意字的中華文化。數千年來,歷經多次的動亂與外力侵入。凴藉他對發音的強大包容性,頑強的活下來。這不是表音文字辦得到的。

 

胡適是文字改革先鋒。他的弟子唐德剛在《胡適雜憶》中,却强烈的持有不同的觀點:「我們有了方塊字,教育愈普及,則民族愈團結;民族愈團結,則政治統一便愈容易推動。ÉÉ文藝復興以後的歐洲便適得其反。他們教育愈發達,則方言愈流行;方言愈流行,则政治愈分裂。」二十世紀後半期,中華民族自信心從谷底向上攀升,知識分子不再盲目的追隨歐美文化。有時間躬身自省,從而看到了自己的優點。兩代人之間思想上南轅北轍的差異,由于生長時代不同所致。

 

中文字書,自古至今,不勝枚舉。而其姣姣者,當推《爾雅》,《說文解字》。逮於近世,有《康熙字典》總其成。康熙字典收字之豐,釋義讀音之全,舉世無出其右者。為討論方便,姑以康熙字典為準,定義下列名辭。

正體字:標準漢字,亦即通稱繁體字。本文姑且以康熙字典為標準。

俗體字:民間通用之簡化漢字。(腊,臘)

古體字:古代使用之字形,後代逐漸演變、更改、或以其他字形取代,不復通用。(弃,棄)

異體字:同一字,不同的組合。(鵝,(上下排與左右排))

簡體字:1958年十月,大陸官方公佈之簡化漢字。共收錄二千二百卅五个簡化字。

 

近代漢字簡化濫觴

 

談近代漢字簡化,不得不從漢字拉丁化談起。

 

百度貼吧  anziyi引用德國人歐克思(Edward  Eukes)的話:「中國文字乃Ò精神紐带Ó,能將各地方言、不同之種族,結合一處,使其成為一統之大民族。主張以字母代替中文之人,非具有侵略野心之國際隂謀者,即係為虎作倀之不肖教士。良以不消滅中國文字,即不能分裂中國民族;民族不分裂,Ò分而治之Ó之侵略原則,又安能見諸實施?」他直接指出,漢字拉丁化其實是國際帝國主義意圖分裂中國的隂謀。(筆者目前尚無法查證此引言,不過其觀點確實說明,文字對中國的重要性。)

 

1931926日在海参威舉行Ò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Ó。(中國文字改革,由外國人積極推動,這不是一件令人匪疑所思的事?)蘇聯人郭質生、龍果夫及中共领袖瞿秋白、吴玉章等草擬了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(簡稱《北拉》)。會議發表13條宣言。從其中三條原則可以看出 ,「廢除漢字」的口號,本質是蘇聯分化中國的策略:1.「大會認為中國漢字是古代與封建社会的產物,已變成了统治階級壓迫勞苦群众工具之一,實為廣大人民識字的 障碍,已不適合于现代的時代。」2.「要根本廢除象形文字,以純粹的拼音文字來代替它。」他們反對用象形文字的筆劃來拼音或注音;如日本的假名,高麗的拼音,中國 的注音符号等等的改良辦法。3.「大會反對資産階級的所謂統一國语運動。」同時,北拉從上海推廣到全國許多城市。各種方言都搞拉丁化方案。上海有上海話方案,寧波有寧波話方案,廣州也有廣話案。形成了一個廣泛的拉丁化運動。同時胡繩(世界语推廣者)编了《上海話新文字概論》,陳原(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名譽會長)也编了《廣州話新文字課本》。由此可見,拉丁化運動與世界语運動的關係是多麼密切。(百度貼吧  anziyi)而世界語正是共産國際推行世界革命的重要工作。

可惜民國初年的前進文人,看到的是列強兵強國富,中華大地慘遭蹂躙。對因果不加以深思熟慮,草草的把一切罪過,都加諸中國文化。方塊字,文言文,孔孟思想,甚至宗教、生活習慣,都成了代罪羔羊。於是一切都在打倒之列。殊不知這些先賢們,為解救病入膏肓的中國所下的重藥,恰恰成了切斷中國命脈的利刃。他們意欲挽救中國的行動,也成了處心積慮分裂中國的外國勢力的幫兇。

秉承國際共産黨的基本策略,中共建國後,即積極為漢字拉丁化鋪路。1949年,吴玉章等人積極推動文字改革。他們所謂的文字改革工作,主要是指創立一種「拼音化新文字」以取代漢字。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錢玄同說:「現行漢字筆畫太多,書寫費時,是一種不適用的符号。為學術上、教育上之大障碍ÉÉ我以為改用拼音是治本的辦法,减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是治標的辦法。」因此,漢字簡化是漢字拼音化的過渡産品。而錢玄同正是中共文字改革的的主要推手。

1955年公佈的《常用漢字簡化表草案》,收集二千二百三十五個簡化字。包括簡化部首及偏旁,草體化,古字,俗字以及同音假借。在左傾思想的推動之下,19755月《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(草案)》出爐。該方案大量採用同音假借,積極為漢字拉丁化鋪路。施行後發現文字意義混淆,無法表達精確的意義,無法滿足社會的需要。國務院只好在19869月發出通知。决定停止使用《 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》。這一事件說明兩件事實:其一,直至1975年,中共仍然積極的在推行「漢字拉丁化」;其二,1986年的通知,證明同音字太多,是漢字不可能拉丁化的主要原因。

 

因而可知,中共推動文字改革的最終目的,是完成共産國際藉漢字拉丁化,以達到分化中國的未完成策略。如今世界革命已不復存在,此一重要的政治攷量,當然已不存在。然而國際上,希望分化中國的各種勢力,依然存在。從文化上分裂,將是永久的分裂。這一點,我們不可以掉以輕心。

 

簡化與繁化

 

秦始皇統一文字,定有大篆、小篆、刻符、蟲魚、摹印、署書、殳書、隸書等八種字體。而各書體,皆有其特定功能。大小篆是用於簡冊(書籍),由于大篆太繁複,小篆很快的成為主流。刻符是用於符信(作為凴證的符,例如兵符),蟲魚用于幡信(題表官號之旗幟),摹刻(亦稱繆篆)用于印章,署書題於門楣,殳書銘於兵器,而隷書則供下層官吏使用。程邈創隷書,目的是簡化小篆以便于官獄使用。大概可以算是漢字簡化的始作俑者。秦始皇運用他的政治力量,推行書同體不但把漢字標準化,更重要的是,在交通極端不便的年代,把中國這一片廣大的土地,用文字的力量,把這一群人凝聚在一起。這是始料不及的。由于隷書使用方便,合乎低層吏員工作的要求,於是很快就成為大衆通用的字體。兩千多年來,隷書的演化,一直沒有停頓。但是「正體字」似乎從來沒有經由政府的力量加以認定。為了印書刻版以及書寫便利,相沿成俗,出現了較正體字簡單的俗體字。正體與俗體同時並存,因而沒有造成文化傳承斷層的問題。

 

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。由于人類思想不斷的進步,社會關係日益密切、複雜,對精確的文字表達能力的要求,也日益昇高。孔子曰:「名(字)不正則言不順,言不順則事不成。」古代所謂名即今日所謂字。孔子這一段話,充分說明文字精準表達能力的重要性。因此當社會日益復雜,許多假借字逐漸由新字取代(像、象),以表達更為精確的含義。新事物的引進,使漢字數目因而逐漸增加(例如;化學元素名),而部分漢字由簡趨繁(棄,古字弃),有其必然性,也有其必要性。故而得知,漢字簡化是大趨向,同時也存在繁化的現象。

 

簡化的目的

 

近代漢字簡化運動,有國內先「賢」們推波,以及國際份子的助瀾。直如野火燎原,一發不可收拾。前面說過,漢字簡化是漢字拉丁化的第一步。國際野心分子希望能把中國分而治之,而漢字拉丁化,正是分化中國的重要步驟。在國內推波的是所謂的「前進」文人。他們目睹中國社會的落後,一般百姓的無知,心焦如焚。希望以最快的速度,改變中國狀況,使之與世界接軌。他們在沒有民族自信心的思維下,得到的結論是,漢字與傳統文化是中國落後的主要原因。於是漢字與傳統文化,成了衆矢之的。他們以為只要漢字簡化或拉丁化再加上推動白話文,即可減少文盲,進而將中國推上現代世界的舞臺。這是近代漢字簡化的濫觴。

 

推動漢字簡化,其主要原因不外是:

1.      文盲多,是因為漢字太複雜。漢字簡化後,比較容易學習,因而减少文盲。

2.      只要拋棄中國「落後的」傳統文化,即可側身世界先進之林。

3.      文字是由表義向表音「進步」。因此漢字經由簡化過渡到拉丁化是「必然的進步」。

 

可是他們的觀察與結論有幾點致命缺陷:

 

文盲多,是因為漢字太複雜。漢字簡化後,比較容易學習

 

推行漢字簡化最常用的理由是因為漢字太複雜,所以文盲多。中國文盲多,並不是因為漢字難學,而是教育不普及。只要教育普及,絕大部分的中國人,都可以學會足夠的、生活所需的漢字。教育普及不光是有辦學校的意願,更重要的是社會經濟能力,能提供支持學童受教育的環境。臺灣的低文盲現狀(1.3%),是最好的明證。號稱文化沙漠的香港,自七十年代開始努力推廣教育。2007年的32.7萬文盲人中,85%是60歲以上的老人。年輕的文盲大約是8%。

 

心理學家研究發現,小孩學字,並不是靠理解,而是圖形記憶。而人腦對圖形辨識的能力非常強。字體簡化與否,對兒童學習認字,並無多少影響。臺灣與香港的小孩,學的是正體字,對識字並無任何負面影響。我不相信臺灣、香港的小孩比大陸小孩聰明。

 

只要拋棄中國「落後的」傳統文化,即可側身世界先進之林

 

「前進」思想界當時認為中國已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,所以不須向後看,只須張目前視。就這立場看來,更改文字對中國並無不良影響。殊不知,一群人之所以成為一個國家,靠的是凝聚力。這凝聚力有些是源於宗教信仰,有些是源於血統。中國是多民族,多宗教的國家。中國的凝聚力來于源遠流長的文化。這是世上獨一無二的。文化傳承靠的是文字。兩千多年來,漢字的穩定性,保障了中華文化的傳承。傳統文化的包容性,更豐富了中華民族的血統。失去了傳統文化,將失去我們立國的基礎。文化傳承的重要性,不容忽視。簡化漢字使得年輕人失去了閱讀古文獻的能力,斷了根源,也失去了民族的向心力。民族自信心與民族向心力是絕對有關。增強民族向心力必可增加民族自信心。對中華民族而言,民族向心力,取決於文化傳承。而文化傳承,繫乎文字。拋棄傳統文化,無異乎砍斷維繫民族的綱維。一旦如此,中華民族真要成為孫中山先生所說的「一盤散沙」了。

 

經過一百多年的忍辱含辛,如今中國站起來了。傳統文化的優勢也逐漸為世人所重視。如何從「傳統的糟粕」中去蕪存菁?如何從累積了數千年先賢的智慧,所傳下來的浩瀚典籍中吸取教訓?在在都需要經過文字與古人溝通。方塊字的穩定性,讓我們能很輕易的做到。破壞了這一原則,也就切斷了中華文明的臍帶。

 

文字是由表義向表音「進步」

 

世界上其他文化,文字都是由表義過渡到表音。也就是說是從象形進入拼音。因為大家都是如此,西方學者認為這是文字「進化」的必然方向。這一演變過程,到底是否進步?還是有商擢的餘地。漢文化是今世碩果僅存、綿延不斷、唯一的古文化。數千年來,神州大地歷經多次的大動亂,卻沒有破壞文化的根本。原因是方塊字凝聚了一個廣大的、方言各異的群體。大動亂不至于破壞整個群體。動亂過後,即可死灰復燃,文化得以延續。維護漢文化,方塊字功不可沒。認為由表義進入表音是進步,完全是主觀看法。毫無任何理論根據。

 

綜合以上論點, 可知漢字簡化並非絕對必要。《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》的無疾而終,證明漢字拉丁化的不可行。歷經三、四千年的文化累積,漢字蘊藏的文化財產,絕非世界上任何文字所能相比。既然漢字沒有必須改變的必要,為保存這豐厚的文化遺產,國民具有閱讀正體字的能力,至關重要。

 

現行簡體字的缺點與困擾

 

現行簡體字,有下列幾個嚴重缺失。

 

漢字是一種邏輯文字。每一個字都是合乎邏輯演變而來。1958年的簡體字造了很多不合邏輯的字。簡化後失去了造字的本意,無法用邏輯推理去認字。後果是,失去了漢字能夠不經過學習而能了解的特性。 例:開,關(开,)沒有門。

 

同音假借字過多:因而造成文義的混淆。不能滿足複雜的社會需要。例:「復(返回),覆(回覆),複(複印)」。

 

過度簡化, 致使四平八穩的漢字,變得無法站穩,有失美觀。例:厂,广。

 

使用北方音形聲所造的簡字,對其他方言而言,毫無意義。別忘了, 漢字給華夏文化帶來最大的裨益,是把各種不同方言人群,凝聚在一起。對華夏文化而言,方言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推行普通話時,千萬別遺忘了方言。

 

總結與建議

 

漢字拉丁化是國際共產分化中國的手段。經由漢語拉丁化,達到華夏大地「歐洲化」。換言之就是分化中國,進而可以控制這片大地。而漢字分幾步簡化,逐漸增加同音假借,其最終目的是拉丁化。簡化字的二方案的失敗,證實漢字拉丁化的不可行。何況今天中國已不是,經濟落後國力嬴若,任人宰割的國家。我們有信心、有能力站穩自己的立場,為國家的長遠利益,審視我們的文字政策。決不容許外人,把不利於國祚永存的任何改變,強加於我。

 

大陸地區推行簡化字有年,而且簡化字對書寫方便大有益處,不容輕易放棄。然而為了保存豐厚的文化遺產,一般人必須有閱讀正體字的能力。魚與熊掌,兩者如何可以兼得,是我們面對的難題。

 

如今是計算機時代,激光打印技術日益普遍。 本建議的基本概念是,把簡體字和正體字視為兩種不同的字體,而不是兩種不同的字形。同一個內碼,在打印時可以選擇「正楷書」還是「簡楷書」。從這個觀點著眼,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正簡並存的文字政策。以下所提的原則,可以在對現行政策造成最小衝擊的,達成正簡並存的目的。

 

現行標準簡體字,做如下改變:

 

1.  取消同音假借,正體字與簡體字,相互一一對應。(干、乾、幹,等二十多個字)

2.  簡化字首,維持本字。(字是Ò門Ó,部首是Ò门Ó)

3.  廢除過度簡化的字。(开,关:加部首Ò门Ó)

4.  加深多筆畫部首的簡化。(髟,簡化為Ò丿丿丿Ó)

 

由國家帶動,建立國家標準字庫。根據《康熙字典》整理出有獨立含義的漢字正體字形(約四萬多字),加上近年新創的化學元素字。姑且稱之為獨立字。以及與獨立字相關的簡體字、俗體字、變體字、古體字。建立《漢字標準字形資料庫》。本資料庫的建立,可以藉研究計畫的方式,分由各大學中文系完成。

 

根據這個資料庫,建立獨立字《標準內碼》。使用這套內碼,可依使用者的要求,選擇打印或是在螢幕顯示的書體(正體或是簡體)。如此一來,這一套內碼可以通行大陸、台灣、香港、新加坡等使用漢字的地區。充分達到「書同體」的最終目的。建立標準內碼,可以由國家主導,也可以由各大網路公司資助,成立委員會負責完成。

 

在大家通力合作之下,這套系統,可以在兩三年內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