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的探討(四)

政治l理念

 

《大同篇》與《洪範九疇》

 

《禮運。大同篇》可以說是儒家理想國家的終極目標。算是儒家的立國宣言。而《尚書。洪範九疇》則可以算是國家組織規範。大同篇的理念,歷經兩三千年,依然歷久彌新。三四千年前的洪範九疇,由於社會結構生活方式改變,已經不合時宜。可是它裡面所提示的治國理念,至今還是有我們可資借鑑的地方。從這裡我們可以了解儒家的政治理念。

 

禮運大同篇

 

《禮運,大同篇》可以說是儒家的立國宣言。用短短的一百零七個字,具體的描述一個理想國家的景象。 這個理想世界,到底是如何呢?「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」(理想社會實現時,人人都以公益為重)。官員選拔的原則是「選賢與能」(選拔賢德之人擔任政務官,選用有能力之人擔任事務官)。人與人之間「講信修睦」(以誠信相待,和睦相處)。「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 」(所以人不僅敬愛自己的親人,不僅愛護自己的子女) ,而是要做到「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,皆有所養」(老人能夠養終,壯年人有工作,兒童得以教養成長,單身或是殘疾者都得到收養)。 「男有分,女有歸」(男女都能成家)。人人都養成「貨惡其棄於地也,不必藏諸己。力惡其不出於身也,不必為己」(厭惡浪費資源,並非為了留給自己享用,遺憾自己沒有出力做事,並非為了私利)的品德。 「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」(如此一來,陰謀奸詐的事不會發生,也無人偷搶盜竊,所以家家不用關外門)。「是謂大同」(這就是所謂的大同社會)。

 

讀完《大同篇》,我們可以了解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,是一個以家為中心,關心弱勢關心公益的社會。社會中的各分子,都具有無私的精神。他的理念和近代「民主社會主義」的目標,何其相似?也可以理解,「以建民國,以進大同《中華民國國歌》」的崇高目的。

 

《大同篇》並沒有提及這個理想社會的政治制度。其實對儒家而言,不管是民主還是帝制,只要國家領導人,能夠遵從洪範九疇的原則去治理國家,都可以達到大同世界的目標。

 

洪範九疇

 

周武王滅殷後,武王向被商紂王囚禁的名相箕子,討教治國的原則。箕子告訴武王:「天乃錫禹洪範九疇,彝倫攸敘」( 上天賜給大禹九條治國規範,以下逐條敘述)既然是源自大禹,而商王依舊遵循,顯然是夏商兩代的治國原則。也可以理解是華夏文明的傳統政治哲學。這九條分別是,「初一曰(養用)五行(註),次二曰敬用五事,次三曰農用八政,次四曰協用五紀,次五曰建用皇極,次六曰治用三德,次七明用稽疑,次八曰念用庶,次九曰用五福,威用六極」。(第一 :養民倚仗五行,第二:敬重行為五原則,第三:厚民的八項政務,第四:協調天象歲時,第五:建立大中的精神,第六:用三德治民,第七:明辨疑難之事,第八:關心徵象,第九:用五福導引,用六極威嚇)。

註:尚書原文,Ò初一曰五行Ó。根據其後八疇行文,顯然缺了「X用」兩個字,五行為民生所不可或缺,故加上「養用」兩字。

 

接下來我們用今天的社會觀,來解讀這九疇。

 

所謂五行就是 「木火土金水」。五行在華夏文化的地位,不可謂不高。而且這個概念的存在,應該是在夏代以前。可說是歷史悠久。這五個元素,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。 是養民的要素。人無水不能活,火所以煮食保溫,木金製造器械用具,土地為種植生產所必須。狹義的解釋是指這五個基本元素,廣而言之,是泛指一切有關民生的資源。作為一個上承「天命」, 「天子作民父母,以為天下王。《尚書》」 被付以「牧民」責任的君王,最重要的任務,就是提供足夠的民生資源,使百姓食衣住行,足用無缺。時至今日,這依然是政府的第一要務。

 

《九疇》 是箕子寫給周武王看的, 述說對象是君主。五事是對為政者個人修養的要求。就是「一曰貌,二曰言,三曰視,四曰聽,五曰思」(態度,言談,觀察,聽聞,思考。) 貌曰恭,言曰從,視曰明,聽曰聰,思曰睿。恭作肅,從作乂,明作皙,聰作謀,睿作聖。」(態度要恭敬,恭敬即可嚴肅。說話要和順,和順即可解決問題。觀察要清楚,事理清楚即可明瞭真相。聽話要明銳,明銳即可定策謀。思考要敏捷通透,如此即可聖明)。 這五項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做人態度,歷經四千年的時光沖刷,依然光鮮奪目。雖然這是對為政者的要求,「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,必偃。《論語》」(領導的德行像風,百姓的德行像草,風吹過來,草跟著風的方向倒。)君子的身教,可以改變社會大眾。只要君子(帝王)「敬用五事」,這些做人的態度,必然可以推廣到全社會。

 

「農用八政」。談到政府的組織,這裡用的是「農」,農所以養民。再度說明儒家民本的政治觀念,其來有自。政府組織,為的是厚生,可分為八部分,那就是所謂八政:「一曰食,二曰貨,三曰祀,四曰司空,五曰司徒,六曰司寇,七曰賓,八曰師。」「食」是農業部,「貨」是商業部,這兩部是負責民生資源的。「祀」主掌祭祀,目的一方面是凝聚人民向心力,另一方面是揚善止惡,約束人們的行為。所以兼有法律的功能。司空是建設部,提供居住及公共建設。司徒是教育部。司寇是公安部。賓是外交部。師是國防部。當然這八部,遠遠不能滿足今日社會的需求。可是不可忽視的是其中食,貨,司空負責民生,祀和司徒負責教育,司寇和師是保障社會安全。八政說明政府的任務,是保障人民可以享有平安無缺的生活。同時通過教育,以達到維護社會和諧的目的。並儲備武力,以保國家安全。

 

   四時變化是影響耕稼最大的因素。對一個農業社會而言,決定種植季節攸關收成,所以「五紀」,「一曰歲,二曰月,三曰日,四星辰,五曰曆數。」 就是歲月日帶來了曆法。觀察星辰預測天候變化。政府的任務,是提供一個正確可靠的曆書,讓人民能夠按時節耕種。時至今日,觀察日月運行,預測天候變化,提供可靠的標準時間參考點等等,依然是政府的重要職責。只不過對精確度的要求有所差別而已。

 

第五疇「建用皇極」是一個比較嚴肅也比較抽象的命題。根據註解:「皇,大也;極,中也;施政教,治下民,當使大得其中,無有邪僻。」(皇是大,極是中。施政,教育,治理人民,都必須行中道,不可以有偏邪的行為。)大中就是不偏不倚。同時古代「皇」也指上帝。所以「皇」「上帝」帶給人們的具體形象,就是「大中至正」。「皇建其有極」就是國家要建立一個Ò中正Ó的思想。中正是一個抽象的理念。中是不偏,正是不倚。每個人的心性行為,都應該向著這個方向前進。推動的方法是「斂時五福,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」(把五福盡量賜給人民。如是百姓皆能奉行中正。) 如此可以使得「凡厥庶民,無有淫朋,人無有比德,惟皇作極」(百姓沒有惡友,沒有攀比的惡行,只有心向中正。)人不相互攀比,即可減少私心。百姓皆能「 有猷有為有守」(有道,有所為,有所不為。)這樣一來, 不協于極,不罹于咎。」(雖不一定能做到大中至正,卻不致出大錯。)皇極的觀念與推行的立論基礎是 ,君主必須自己遵行中正,以君主的行為做為榜樣,可以帶動全國人達到中正的境界。

 

「大中至正」是儒家非常重視的中心思想。也可以說是華夏文化哲學思想的核心。「大中」不但應用到政治,同時也應用到個人生活與修養。在實際執行上,該如何推動大中的理念呢?「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,汝則念之。」(百姓中具有高尚道德,明白該為,不該為的人,你應選用他。)就算是「不協於極,不罹於咎,皇則受之。」(雖然是未達到至中的人,只要沒有惡行,也可進用。) 「于其無好德,汝雖賜之福,其作汝用咎。」(那些不好德的人,你如給他們高位,將帶給你災禍。)執法時「無虐煢獨而畏高明。」(不可侵虐孤獨無依之人而偏袒權貴。)如果凡事「會其有極,歸其有極。」(執中道而行,天下人都將合乎中道)。「中」是華夏哲學的中心思想,是維護社會和諧的要素。如果社會各個分子,都能循乎中道,必然可以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。

 

第六疇是「治用三德」。治理人民,執政者需要擁有種德行。德行就是行為。三德是「一曰正直,二曰剛克,三曰柔克。」 直」是說能夠把人扭曲的行為加以糾正。「剛克」是說剛強而能裁決事件。「柔克」是說用柔和的手段,解決問題。 今天的領導如果能夠善用這「三德」,應該也可以算是一個好領導了。而且當政者必須知道,「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。」辟古代通僻,邪僻的意思。(只有邪僻之人才會作福作威,錦衣玉食。)「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。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,其害于家,凶于而國。人用側偏僻,民用僭忒。」(做官的不可作福作威玉食。這種臣子,必然害家害國。用之則行政偏側,人民虛假作亂。)官員的責任是解決社會問題,自己絕不可以權謀私,魚肉人民。「惟敬五刑,以成三德。《尚書,周書,呂刑》」五刑指的是執法,就是說執法時,必須兼顧正直,剛克,柔克這三個原則。

 

接下去是「明用稽疑」。就是說當面對疑惑難決的大事,該通過什麼方法決斷。第一步是「擇建立卜筮人」(建立卜筮的團隊)。 卜者是用龜甲牛骨占卜, 筮者是藉蓍草用易經斷事。一般人很可能馬上說,這是封建迷信,早已不合時宜。 可是我們必須了解,在文明草創之時,知識掌控在少數家族的手中。卜筮之人正是知識掌握者。根據他們對事理的了解,解釋卜筮的「象」。卜筮獲得的象,絕不是明明白白的指明所占卜的結果。象必須要經過Ò解釋Ó這一步手續。而解釋就牽涉到知識。所以絕不可以用迷信兩個字抹煞這行為的合理性。何況卜筮並不是稽疑的唯一指導。「汝則有大疑,謀及乃心,謀及卿士,謀及庶人,謀及卜筮。」(當你有大疑惑時,自己得先用心思考,然後與官員討論,與百姓討論,並請教卜筮。) 現代政府在做重大決定時,必須借重統計資料,而卜筮之人,正是當年統計資料的掌控者。 放在今天,這些步驟依舊是政府決定政策的做法。接下來說明當各方意見不同時,並不是絕對的少數服從多數,同時也考慮尊重專業的意見。

 

所謂庶徵 是天時應驗之象。 就是根據經驗,判斷氣候徵象所導致可能的結果。這些徵象是「曰雨,曰暘,曰燠,曰寒,曰風,曰時。」(雨,陽,熱,寒,風的時機。)要是「五者來備,各以其敘,庶草蕃廡。」(這五種天候按時備至,農產必然豐收,充滿房屋。)可是「一極備凶,一極無凶。」(太多導致災害,太少也導致災害。)農產收獲是國計民生至關重要的事。只要歲月日時無易,百穀用成,乂(治)用明,俊民用章,家用平康。日月歲時既易,百穀用不成,乂用昏不明,俊民用微,家用不寧」(天時按常道而行,百谷豐收,政治清明,賢臣得用,國家平寧。天象不按時而動,農產歉收,政治混亂,用人不賢,國家不安寧。)所以必須關注天象的變化。 雖然現在我們知道,天象變化和人事變化沒有關係。可是天象變化和人事變化,對百姓而言,都是一樣的水深火熱。 借重專業知識人員, 觀察天象的細微變化, 推斷可能帶來的天候現象。 即可未雨綢繆,減少異常現象對民生的影響。現代國家,依仗對氣象的了解,根據統計分析結果,對一年的旱澇,溫度,風災加以預測。藉此預估農產收成。可以算是現代「庶徵」。

 

最後一疇是「饗用五福,威用六極」。是借用宗教懲惡揚善的精神,用五福獎勵,用六極威嚇,引導民眾趨善去惡。善人所獲得的「五福」是「一曰壽,二曰富,三曰康寧,四曰攸好德,五曰考終命。」(長壽,富足,康寧,獲賜福,善終。)「攸好德」的註解是「性所好者,美德也。」好美德並非福報。在皇極裏說「 予攸好德,汝,則賜之福。」( 我愛好美德,你(若能身體力行美德),我將把福賜于你。)因美德而獲福,應該是攸好德的真實含義。惡人得到的「六極」報應是「一曰凶短折,二曰疾,三曰憂,四曰貧,五曰惡,六曰弱」(兇險短命,多病,多憂,貧困,讓人憎惡,餒弱不堪)。 近代醫學界研究,根據細胞分裂推算人的壽命,認為一百二十歲是人的自然壽命的終極。「凶短折」的註解是「短,未六十。折,未三十。」(活不到六十歲是短命,活不到三十歲是夭折。)而壽的註解是「百二十年」。這是當時人們對壽命的看法。至少百二十的壽和現代科學的壽命觀,不謀而合。

 

從這裡可以看到儒家的政治理念,首要是養民。國家的目標是養民,政府組織的功能,也是為了達到養民的目標。其次是提高人民的素質。提高素質,從修身做起。王者必須以身作則,進而影響臣子乃至百姓。接下來談的是如何治國?治國的手段,因人而異。國事決斷,不可一意孤行,需徵詢多數意見,以期達到最佳的結果。天象不是人力可能改變的,可是政府可以做到,減少不祥天象對人民造成的傷害。最後才是運用宗教的力量,用「五福六極(禍)」勸導威嚇,使民去惡從善。

 

《洪範九疇》是儒家政治哲學的中心。而《大同篇》則是儒家的理想社會。對政府的組織,社會秩序的維護,官員的選擇,政府的責任都概括到。其內容當然帶有濃厚的原始文化內涵。雖然不可能應用在今天複雜的社會,可是其中的基本理念,還是有值得借鑑的地方。如果我們讀古代經典,只是一字一句的照搬,那就陷入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《孟子》」的陷阱。讀經必須把經文,放在當年的時代社會背景,理解他的緣由理念。再思考這理念是否合乎今天環境的需求,對今天的社會是否帶來正面的影響。最後才決定如何應用到日常生活。這應該算是,用現代觀活學活用儒家經典的一條大道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Back to Home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