禮運大同篇

 

這一段出自《禮記》,由孔子親口講述,敘說一個理想的國家,該是怎麼樣的一個社會。短短的一百零七個字,描畫出一個和諧、平安、無憂、無慮的「大同社會」。也就是現代所謂的「社會主義社會」。國歌「以建民國,以進大同。」就是希望建立一個「天下為公」的民主國家,最終達到大同社會的目標。

 

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。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。男有分,女有歸。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,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。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。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

 

大道盛行的時代(五帝時代,三皇以後直到唐堯、虞舜),天下是公有的(不是家天下)。(領導;帝王和官員)是根據操守(賢)和能力選拔出來。(那時的人)講究誠信,培養和睦。所以人們孝敬的不單是自己的親人,愛護的不只是自己的小輩(敬愛普及其他的人)。老人得以頤養天年,壯年人得以發揮他的功用,少年得到撫養長大。鰥夫寡婦,獨身無子,殘廢疾病的人,都有所供養。男人都有婚娶,女人都有歸宿。厭惡資源廢棄於地,不是要自己收藏(節約資源,節省不是為了留為己用)。厭恨做事自己沒出力,不是為了自己(熱心公益,出力不是為了私利)。所以陰謀奸詐的事不會發生,也不會有偷盜搶劫的事。家家都不用關外門。這就是大同社會。

 

在這個社會,領導人都是有操守有能力的人。既不會營私謀利,又能有效地管理事務。 適齡男女都可以成家,大家關懷弱勢群體。敬老護幼。老幼安居,壯年樂業。大家都養成節約資源,熱心公益的習慣。節約則不貪求,重公益則不懶惰。陰謀奸詐,偷盜搶劫的事,怎會發生?當然不用關大門。

 

為什麼一個社會可以達到這境界?因為在這個社會,人人都能約束他的私心,發揚他的善心。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?人的私心和善心,都是與生俱來的。因為私心不利於群居生活,所以必須加以約束。而善心有助於社會和諧,所以必須發揚。「去私行善」是修身的目的。經過不斷的自省,不斷的實踐,把去私行善融入日常生活,以祈達到「隨心所欲,不踰矩」的境界。

 

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,以中國為一人者,非意之也,必知其情,辟於其義,明於其利,達於其患,然後能為之

 

所以聖人能夠把全國( 天下 )視為一家人,把地方(中國)視為一個人,(公平無私的看待所有人,)並不是憑著意念得來的。他能了解人的情,分析人的義,明白人的利,通達人的患,然後才能做到。

 

 

何謂人情?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,弗學而能。何謂人義?父慈、子孝、兄良、弟弟、夫義、婦聽、長惠、幼順、君仁、臣忠十者,謂之人義。講信修睦,謂之人利。爭奪相殺,謂之人患。故聖人所以治人七情,修十義,講信修睦,尚辭讓,去爭奪,舍禮何以治之?

 

什麼是人的本性(人情)?是指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悪、欲這七件,不用學就具有的人性(七情,與生俱來)。什麼是人義(人與人之間合宜的行為)?父慈祥、子孝順,兄友好、弟恭敬,夫行為合宜、婦聽從,長者惠愛、幼者順從,君仁愛、臣忠心,是人在不同的身分,做出合宜的行為(十義)。講誠信,培養和睦的關係,是有利於人交往的做法(人利)。你爭我奪相互殺害,是人交往的禍患(人患)。所以聖人約束人的七情,培養人的十義,講究誠信,培養和睦,崇尚謙辭退讓,排斥爭奪。不用禮,怎能治國?

 

這是保持人與人和平相處,維護社會和諧的必要條件。必須用禮加以規範教育,才能達到這個目的。

 

飲食男女,人之大欲存焉;死亡貧苦,人之大惡存焉。欲惡者,人之大端。人藏其心,不可測度,美惡皆在其心,不見其色。欲以一窮之,舍禮何以哉?

 

飲食、男女是人所喜愛的,死亡、貧苦是人所厭惡的。喜愛厭惡,是人性的開端人心怎麼想,無法測度。愛惡藏在心中,不露形色。要想有一個辦法洞悉人心,沒有禮,拿什麼作標準

 

人倫關係,不外乎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長幼、君臣。這五對人倫相互關係是相對的,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 。所以一方面說「君君,臣臣」,同時說「君不君,臣不臣」。

 

同時因為人有「異於禽獸」的心態,而人之所以異於禽獸,是因為人了解,暴力不是解決紛爭的唯一辦法。 儒家認為人可以通過修身,提高個人的道德精神層次。精神層次的標準不外一個仁字。精神層次的提升,可以達到用平和的手段解決紛爭,甚至消弭紛爭於未起。 石頭落到水池激起的水波 ,會慢慢的向外擴張,乃至於遍及全池。 精神層次提高,也會影響附近的人。這是為什麼儒家相信「修身,齊家,治國,平天下。」 這一個循序漸進的步驟。通過個人修身,可以逐漸推動一個社會,達到大同的境界。

 

Back to Home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