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國兩制從一國兩字做起
大家都知道我現在用的是甚麼字,我卻無法告訴你到底是甚麼字。我說是漢字,你可以了解,可是這字比漢早了千百年。我說是中國字,卻有許多用這字的人不是中國人。剩下的選擇是方塊字或是中文字。老子說Ô名可名,非常名。Õ既然不可名,叫甚麼都無所謂,姑且名之為中文字。
中文字來源於上古。幾經變異,到了漢代可以算是基本定型。根據這一點,稱之為漢字也不為過。在這個變遷的過程,大體上是簡化,以便利書寫。也有一大部分是繁化,主要做法加上偏旁,減少假借字,以適應日漸複雜的社會組織,完滿達成用文字精確表意的目的。
談中文字必須先澄清一個概念,那就是字形與字體的分別。字形是指用一定的筆畫結構,表示一定的含義。字體是指用不同的藝術手段,表現一個字形。比如說,三橫一豎是Ò王Ó的字形。 Ò王Ó字形,可以用大篆,小篆,漢隷,魏碑,正楷,行書,草書或是其他的顔體,柳體,瘦金體等花體寫出來。這就是字體。同一個字形,可以用不同的字體寫出來,表達同一含義。
中文字結構有一個特色,那就是穩。每個字都可以很穩重的站立。凡事必有例外,站不穩的字並非不存在,卻是鳳毛麟角。
大陸推行簡化字,便利書寫,有它的存在價值。目前制度性的簡體字,雖然只有五十年,可是相沿俗成的簡筆字與正體字並存,已有千百年。簡化並非新意。推行的簡化字,頗有可圈可點之處。尤其是簡化部首,在最少變化下,達成最大的效益。確是高招。可惜的是部首簡化後,連本字一同簡化,喪失了與古字的聯系。大量的同音字假借以及取消偏旁,造成不必要的含義混淆。還有就是違反造字六法的簡化,喪失了中文字的特性。是幾個原則上的繆誤。
在今天這個數位化時代,日常生活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,打印的機會越來越多。利用高效能的電腦,擔負起正簡之間的交換,是最合理的安排。欲做到這一點,只需做到正簡字Ò一對一相關Ó即可。也就是說每一個簡字,都有一個唯一的對應的正字。如此一來只要把正體與簡體視為字體,是打印時的選項。一國正簡兩字,即可揉為一體。
為達到上述目的,以下是幾點建議:
1. 雙方合作,根據康熙字典,選定所有獨立字(有獨立含義的字形),建立中文字內碼庫。以之作為世界標準中文字碼。
2. 修改現行簡化字標準,取消假借字。使正簡之間做到Ò一對一相關Ó。
3. 簡化部首,不簡化本字。恢復部首本字。
4. 加強部首簡化,盡量做到簡化所有多筆畫的部首。
5. 修改站不穩的簡化字。
文字是文化的載體,文化是國家生存的命脈。兩岸合作解決一國兩字的困境,正是雙方表達誠意的最好契機。願雙方領導能正視此問題,合力解決,則國家幸甚民族幸甚。
</div>
<a href="http://pinewindlodge.com/">Back
to Home Page</a>
</body>
</html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