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夏文明的宗教觀

 

7/29/2019

 

世界上有四大古文明;尼羅河的埃及文明,兩河流域的蘇美文明,印度河的印度文明,和黃河、長江的華夏文明。華夏文明是其中之一,也是唯一一個沒有中斷,延續至今的古文明。華夏這個「原始文明」,借用西方的說法,可稱之為「處女文明 」(Virgin Civilization)。

 

華夏文明之所以能夠成為碩果僅存的原始古文明,可能有以下三個原因,地緣,文字和宗教觀。因為這三個因素相互配合,才造就、維繫了這個延續五、六千年,至今依然生機盎然的文明。

 

華夏文明發源地,偏處於歐亞非大陸的東端,東臨太平洋,橫亙西南的大山脈,以及西邊的沙漠,阻絕了北非、西亞、和印度等三大古文明的入侵。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獨立,不受其他文明侵擾的生存空間。這是地緣因素。

 

文明的發展與傳承,因為文字的發明,得以加速進行。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的文字都是從象形文字開始的。埃及人後來發展成為,和今天的日文相似的,表音字母和表意字混合的「聖書體」。聖書體如今早已消亡。蘇美人從象形文字發展為表意的楔形文字。楔形文字的書寫方法,廣播西亞,從波斯(今天的伊朗)到印度半島邊緣。不過這不是一套通用於廣大地區的楔形文字,而是各地有各別的楔形文字。而後從楔形文字,逐漸減少字符,慢慢向著音符發展,最終成為使用字母的「表音文字」。這一套文字系統,借便捷的地中海交通,向西傳播。表音文字很容易的被各地不同口語的民族,採納使用。廣為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文明接納。印度文明從來沒有統一過整個印度半島,因此印度文明的文字發展史,已無從考究。現存最老的文字源自印度南部的塔米文,應該是受兩河文明表音文字的影響建立的。

 

華夏文明的文字,也是從象形文字開始。現存最老的資料,可能是新石器時代,刻畫在陶器上的「陶符」。當華夏文明逐漸發達,複雜的象形文字,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活的需求。簡化了的象形文字,演化成用字符表達含義的「表意文字」。表意字的每一個字符,都表達一個完整的含義。 這些字符通稱為「字」,上古時代稱之為「名」。同一個字, 可以有不同的發音。 因為字與發音脫鉤,所以同一個含義的字,可以用不同的方言讀出來。於是可以被使用不同方言的族群接納使用。發音雖異,字形相同,因此書寫資料,可在廣泛的地域流通。現存最古老的,比較完整的表意字,是殷商時代的甲骨文。 根據秦八書的習慣,我們可以合理的假設,和專供刻在銅器上的金文一樣,甲骨文這個字體,是專用於占卜記錄的文字。同時代,很可能有供其他用途的字體存在。希望今後的考古發現,可以證明這一假設。

 

由於表意字對發音有很強的包容性,不同方言的族群,能很容易的接受相互可以了解的同一種文字。鄰近的族群,能夠很快的融合成一個大群體,以致到了不可滅亡的體量。秦始皇稱帝時,六國使用的文字,不盡相同。秦始皇修改六國各異的字,統一了文字書寫的標準。避免了楔形文字以及後來的拼音文字,因為語音差別,以致文字各自為政,成為各個分裂的小集團的局面。進一步地加強了華夏文明大一統的格局。這是文字的因素。

 

所有存在於地球的生物,他們最基本的生命目標有兩個,那就是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。為了達到種族延續,先輩必然愛護他的後代。這是生物與生俱來的天性。因此,逝去的祖宗,當然也會保佑他的後代。於是崇拜祖宗,以祈求祖宗的庇佑,成就了華夏文明祖宗崇拜的傳統。根據《尚書,虞典》「受終於文祖」。尚書是華夏文明現存最古老的典籍。文祖是堯的宗廟。說明至少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代,宗廟已經是社會重要的殿堂。這證明華夏文明的祖宗崇拜,在那個時候,已經相當成熟。說明華夏文明的祖宗崇拜源遠流長。

 

古代人類由於對自然現象的不了解,源於對強大的自然力量的畏懼,必然經過一段敬畏自然的階段。而後逐漸創造了代表自然力量的「神靈」。誕生了具有超自然力量的「神」的宗教觀念。把一切不可知的現象,交給了神。原始的宗教都是多神的。始於波斯的祆教,相信「馬茲達」是唯一真正的造物者,而且提出了宇宙是善惡並存的「二元論」。抄襲這個思想的猶太教,設定了一個擁有絕對權力的造物者「耶和華」和與他相對的「撒旦」並存的人間世。猶太教是現代西方宗教的根源。 由於耶和華是絕對的,於是帶來了西方宗教上帝的唯一性與權力絕對性。是西方宗教不可容性的來源。也是帝國主義思想的源頭。

 

華夏文明,像其它古文明一樣,也是起源於尊崇自然, 逐漸演化到相信有一個宇宙造物者的存在。華夏文明的造物者,名之為「昊天」。華夏文明所定義的造物者,大異於西方宗教的造物者。昊天並不親手創造宇宙,而是建立了一套自然法則,然後宇宙依據這一套法則,自我創造。 老子把這個法則,名之為「道」。「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《道德經,老子》」因為道是昊天創造的,所以稱之為「天道」。昊天在典籍裡,有許多不同的稱呼, 天地,天 ,上天, 帝 ,上帝,昊天,昊天上帝, 皇天上帝,皇上帝, 皇天, 皇。這些不同的稱呼,散佈在《尚書》裡。 很明顯,指的都是同一個主體。可能是不同時代,不同地域,不同場合的異稱。

 

宇宙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遵守自然法則進行,上帝也不例外。「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《道德經》」上帝不是人格化的神。而是一個抽象的,代表自然規則的符號。而且「生而弗有,為而弗持,功成而弗居《道德經》」。昊天創造了宇宙的規則,卻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宇宙。上帝就像球賽的裁判,不參與場中的比賽,只是在場邊觀察,確保比賽按規則進行。這就是華夏文明的上帝。上帝是一個抽象的符號,人們無法直接觀察到上帝。上帝卻無所不在,因為舉凡日月星辰、山川大地、雷電雲雨、四時變化,都是上帝(自然規律)的體現。借用佛家的說法,這些都是上帝的「化身」。 每個人都可以定義他的上帝。然而各人所定義的上帝,都是片面的,不是絕對的。了解了這一點,就可以接受與你不同的上帝。因為生而弗有,昊天上帝是一個弱勢的上帝。 因而上帝與祖宗,可以分享華夏文明的精神生活。這是華夏文明的宗教觀。是一個開放的,包容的宗教情懷。

 

天道是屬於全宇宙的,是每個人都可以觀察的。雖然如此,由於觀察者所站立的位置(觀點 )不同,他只能探究(格物)從他的立場,所能觀察到的天道,然後用他的智慧,了解觀察所得,再用他的語言能力,予以表達。 達爾文根據他觀察物種變化(創造)的現象,提出了進化論「物競天擇,優勝劣汰,適者生存」的說法,說明物種是根據自然規律,自我創造的。達爾文的「天演論」解說了天道的一部分。而牛頓的「萬有引力」,則根據物理的自然現象,解說了天道的另一部分。他們演說的都是天道,但是他們只包含了天道的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天道是從各個不同觀點去探究,得出結論的綜合體。「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《易經》。」天雖然是消極的在指引宇宙運行,卻積極的在推動宇宙前進。人類的進步,正是人類長期為了了解天道,所做的努力的結果。

 

弱勢的上帝,可以容忍其他的信仰,沒有爭奪主導權的問題。因此很容易和平的,與不同信仰的族群,共存乃至融合。由於表意文字的接納性,以及弱上帝的宗教觀的包容性,華夏文明很快的匯聚了黃河、長江兩流域乃至粵江的族群,包容了廣大的地域和眾多的人口,成立了一個不可能消亡的「文化國家」。否則這一片華夏大地,必然和歐洲、中西亞一樣,分裂成眾多的「民族國家」。

 

環視當今世界,各種衝突無日無之。 信仰同一本經典的兩個穆斯林教派,為了爭取主導權,相互殺戮。致使西方勢力有機可乘,到處點火奪取利益。造成西亞數十年戰火不斷,百姓流離失所,屍橫遍野。 同源同種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,因為信奉的上帝不同,為了爭取生存空間,其中難免西方勢力參與挑撥煽火藉機牟利,相互攻擊歷時七十年,打得你死我活,刀刀見血。 美國社會的暴殺案件,歐洲的濫殺事件,都和上帝「唯一性」及「絕對性」帶來的「唯我獨尊」的觀念,撇不開干係。常言道,退一步,海闊天寬。可是心懷唯我獨尊,退一步即是粉身碎骨。哪來退路?宗教原始目的是行「善」,如今卻被有心人藉上帝之名,成為「惡」源。上帝有知,難免不垂淚。 綜觀幾千年的中國歷史,卻從來沒有宗教戰爭。雖然挑剔的說,華夏大地最接近宗教戰爭的一次,就是太平天國之亂。這次大亂,和唯我獨尊的西方上帝,脫不了干係。這種不同信仰可以長期和平共存的社會,難道不是深具包容性的華夏宗教觀的結果?回顧華夏文明宗教觀的包容性,難道不是解決今天世界混亂現象的良藥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back to home